“莎翁戏剧经典”丛书总序——屠岸
今天,我们一起在八宝山送走了屠岸先生。在此分享一篇屠岸先生为“莎翁戏剧经典”丛书撰写的序言,以作纪念。
“莎翁戏剧经典”丛书总序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和诗人,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擘。他一生创作了38部戏剧作品(一说37部),诗作包括两部长篇叙事诗、一部十四行诗集以及其他一些短篇诗作。四百多年来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如他同时代的批评家和剧作家本•琼生所说,他是“时代的灵魂”,“不属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莎士比亚在世期间,他的戏剧作品曾吸引了大量观众,包括宫廷王室成员和普通百姓,产生了巨大影响。18世纪以来,这些作品始终活跃在舞台上,20世纪随着电影业的发展,它们又被搬上银幕。几百年来,无论是体现莎士比亚原作的表演还是经过不断改编的作品,莎剧都拥有众多的观者,散发出不灭的艺术光辉;另一方面,自1623年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对开本问世,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成为学者和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学习、研究的对象,在历代读者的阅读和研究中,这些作品不断得到新阐释和挖掘。莎士比亚的作品焕发着永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1564年4月,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家境殷实,父亲曾经营手套和羊毛,并做过小镇的镇长。莎士比亚小时曾在镇上的文法学校读书,受到过较为正规的拉丁文和古典文学的教育。不久,家道中落,陷入经济困境,这可能成为莎士比亚后来未能进入大学读书的原因。1582年,莎士比亚十八岁时与邻村一位大他八岁的女子安•哈撒韦成婚,六个月后,大女儿苏珊娜降生,此后他们又有了一对孪生子女,不幸的是,儿子哈姆内特早夭。16世纪90年代左右,莎士比亚来到伦敦,发展他的戏剧事业。他曾是剧团的演员、编剧和股东。90年代初期,莎士比亚即开始戏剧创作。1592年,莎士比亚已在同行中崭露头角,被当时的“大学才子”剧作家格林所嫉妒,他把莎士比亚称作“那只新抖起来的乌鸦”,“借我们的羽毛来打扮自己……狂妄地幻想着能独自震撼(shake-scene)这个国家的舞台”。1592—1594年间,伦敦因流行瘟疫,大部分剧院关闭,在此期间莎士比亚完成了两部著名的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与《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年剧院恢复营业之后,莎士比亚加入宫廷大臣剧团,并终生服务于该剧团,直到1613年离开伦敦返回家乡。16世纪90年代中期,他进入了戏剧创作的巅峰时期。在1590年至1613年的二十多年之间,莎士比亚共创作了历史剧、悲剧、喜剧、传奇剧等38部。16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的创作以喜剧和历史剧为主,包括喜剧《仲夏夜之梦》(1595)、《威尼斯商人》(1596)、《无事生非》(1598—1599)、《皆大欢喜》(1599—1600)等和大部分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1593)、《亨利四世》(上、下)(1596—1598)、《亨利五世》(1598—1599)等。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较为明快,充满积极向上的格调,即便剧中有悲剧的成分,整个作品也透露出对生活的肯定,对理想的向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进入17世纪后,莎士比亚的戏剧更多地转向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探索解决人生之困顿的途径,诸如权力、欲望、嫉妒、暴政等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1600—1601)、《奥瑟罗》(1603—1604)、《李尔王》(1605—1606)、《麦克白》(1606)均完成于这一时期。此外,几部重要的罗马题材剧也在16世纪90年代末和新世纪的最初几年完成,如《裘力•凯撒》(1599)、《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1606)、《科里奥兰纳斯》(1608)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几部喜剧,但风格较前一时期更多悲情色彩,更为沉重而引人深思。1609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出版。晚期的莎士比亚剧作风格有一定变化,最有影响的是传奇剧,如《暴风雨》,通过想象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照来探讨人生问题。
莎士比亚的名字开始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中上叶,他的戏剧被翻译成汉语而为国人所知则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他剧作的内容通过英国19世纪兰姆姐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汉译被介绍到中国来,即无译者署名的《澥外奇谭》(1903)和林纾、魏易翻译的《吟边燕语》(1904)。20世纪20年代,莎剧汉译事业的开拓者田汉翻译了《哈孟雷特》(1921)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924)。此后,朱生豪、梁实秋、孙大雨、曹禺、曹未风、虞尔昌等译家都翻译过莎士比亚的剧作。朱生豪先生在经历日本侵略的苦难、贫穷和疾病折磨的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穷毕生之精力完成了31部半莎剧的翻译,成为播撒莎士比亚文明之火的普罗米修斯,译莎事业的英雄和圣徒。他的莎剧译文优美畅达,人物性格鲜明,成为广大读者所珍爱的艺术瑰宝。梁实秋是中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个人独立完成莎剧和莎诗汉译工程的翻译家。梁译有详尽的注释和说明,学术含量较高。1956年,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出版,他完善了孙大雨提出的翻译原则,提出“以顿代步、韵式依原诗、等行翻译”的翻译方法,可谓开一代诗体译法之风,他的译本至今都被视作该剧最优秀的译本。方平是另一位重要的成绩卓著的莎剧翻译家。2000年由他主编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其中25部莎剧由方平翻译,其他作品由阮坤、吴兴华、汪义群、覃学岚、屠岸、张冲等译出,为国内目前首部全部由分行诗体翻译的莎剧莎诗全集。
时至今日,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版,对广大读者而言,阅读汉译的莎剧已经是一件十分方便的事情,而这些汉译莎剧作品中不乏优秀的译本。然而,尽管莎剧的汉译丰富多彩,莎剧的改编层出不穷,要想真正了解莎剧的本来面目,我们还需要回到莎剧原文本身。其中的原因有三。一、每一种语言都是丰富的,其表达的意义可能是多元多面的,但由于译出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再好的翻译也只能尽可能地贴近原文而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再现原文的魅力,因此,阅读再好的译本也无法取代或等同于阅读原作;二、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距今已经有约400年,他所使用的英语与今天人们所熟悉的英语已有较大差异,当时的人们所熟悉的文化和历史事件也是我们今天并不熟知的,因此,要真正领悟他的作品,还需回到他那时的语言和文化中去;三、莎剧经过约400年的变迁,在改编中不断变换,有些已经走出了莎士比亚时代的莎剧,因而,想要认识和了解莎剧,最佳的办法还是回到莎剧的原文本中去。
莎士比亚生活和创作的时期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语在当时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十分活跃而成熟,尤其莎士比亚戏剧中所运用的英语,文辞丰富、结构灵活、表达力很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的一些用词、用语以及语义等都发生了变化,与我们今天的英语存在一定距离,理解起来也就会有一定困难。莎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诗体写作,即人物的语言是分行的,每行十个音节,轻重音节相间,一轻一重的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不押韵,因此,他的剧作均为抑扬格五音步的素体诗。这样的诗体形式突显出莎剧语言的艺术魅力,音韵优美、铿锵,节奏感强,表达生动有力。然而,正因为这是诗体写作,在语法上就可能出现诗语言特有的结构,比如倒装句或词序颠倒的现象等。莎剧的语言丰富多彩,不同人物的话语呈现出多种特色,时而体现出古典拉丁语的文风,时而出现双关语、俚语、隐喻等修辞手法。典故、历史事件、政治元素、宗教、生活习俗等等都可能成为今天的读者理解莎剧原文本的障碍。因而,借助良好的注释来理解莎剧的原作就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莎剧原貌的必要手段。这次由商务印书馆隆重推出的“莎翁戏剧经典”丛书,重点选出莎士比亚的12部经典剧作,在裘克安先生主编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修订,并加入了精美的插图。裘先生主编的“莎士比亚注释”丛书对莎剧原文做了多方面的详尽注释,对理解原文起到有效作用,在读者中有较广泛的影响。相信这套“莎翁戏剧经典”的出版会进一步推动莎剧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阅读莎剧以及经典文学作品原文的兴趣和能力,产生积极的和广泛的影响。
屠岸 章燕
2013年10月4日
摘自《莎翁戏剧经典》
丛书目录
《哈姆莱特》
《李尔王》
《奥瑟罗》
《麦克白》
《罗密欧与朱丽叶》
《亨利五世》
《皆大欢喜》
《仲夏夜之梦》
《第十二夜》
《威尼斯商人》
《无事生非》
《暴风雨》
延伸阅读
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
微信号:CP-English
长按二维码关注